在名人故居内,寻找老北京四合院中的历史
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形式之一,由于其历史悠久,加之北京特殊的历史地位,导致有很多名人曾经居住在北京四合院内。走在老北京历史悠久的胡同中,参观一些大名鼎鼎的名人故居,既能感受到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,也能了解到这些名人的生活环境。
一、 梅兰芳故居
梅兰芳,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,8岁学戏,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,10岁登台。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。曾先后赴日本、美国、苏联演出。其代表作有《贵妃醉酒》、《天女散花》、《宇宙锋》、《打渔杀家》等。
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,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,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,世称“梅派”,这不仅是中国京剧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,而且还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。
梅兰芳的故居之一,梅兰芳纪念馆,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,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,原是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马厩,后修葺成住宅,大门开于院落东南隅,门内有一字影壁一座。一进院的北边有二门一座,院内西侧有门可通西跨院。二进院迎门有木影壁一座,正房三间,平顶廊东、西两侧院墙各开有月亮门一座,总体占地面积为700余平方米。梅兰芳纪念馆正院保存故居原貌,会客厅、书房、卧室和起居室内的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起居原状陈列。东、西展室则设置为为专题展览,加上外院展览室,都以图片等方式展现梅兰芳的一生。
二、 老舍故居
老舍原名舒庆春,字舍予,另有笔名絜青、鸿来、非我等。中国现代小说家、作家、语言大师、人民艺术家、北京人艺编剧,新中国第一位获得“人民艺术家”称号的作家。代表作有《骆驼祥子》《四世同堂》,剧本《茶馆》、《龙须沟》。1966年8月24日,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,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。
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。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,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,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,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。惶惑、犹豫、寂寞的矛盾心理,和进退维谷、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。
老舍是一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,从小出生在北京的小羊圈胡同里,他也在《四世同堂》等多部作品中提到了小羊圈胡同。
现纪念馆所在的 “ 老舍故居 ” 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国归国后,自己花钱购买的,这座四合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乃兹府丰盛胡同 10 号,是一座非常普通的四合小院,硬山隔檩,纯木结构,整个院落布局紧凑。正门坐西朝东,灰瓦门楼,门扇为黑漆油饰,一进门就能看见一座砖砌影壁,旁边还有一棵老舍先生自己种植的枣树,再往里走是一个不大的、正正方方的小院。
室内装饰也是老舍先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布置的,客厅摆放了很多花和十副左右的中国画,到老舍先生家做客,观画也是公认的一大乐趣。
三、 纪晓岚故居
纪昀,字晓岚,别字春帆,号石云,道号观弈道人、孤石老人,清朝直隶献县(今河北省献县)人。乾隆十九年(1754年),考中进士,官至礼部尚书、协办大学士,太子少保。曾任《四库全书》总纂官。晚年内心世界日益封闭,著有《阅微草堂笔记》、《纪文达公遗集》。
纪晓岚为世人所瞩目的文化成就之一是奉旨主持编纂了《四库全书》,鲁迅、唐弢等人曾将其评价为一部阉割中国古文化的集大成之作。
纪晓岚故居位于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号,原为岳飞二十一代孙、雍正时权臣、兵部尚书陕甘总督岳钟琪的住宅。纪晓岚在这里住了两个阶段,分别是从11岁到39岁,和从48岁到82岁,前后共计62年。
这座四合院为两进四合院格局,总体占地570平方米。前院的藤萝和后院的海棠都是由纪晓岚亲手栽种,民间内曾悬有“阅微草堂”匾额,后被直隶会馆取走,改悬启功书“阅微草堂旧址”匾额。西侧原有东西配房,以抄手游廊与南北房相连,已改建。
第一进院由大门、正房及倒座房组成。正门位于宅院的东南角,屋面和瓦,梁架饰有苏式彩绘,红油漆门板。倒座房在大门西侧,正房即第二进院的倒座房,这也是纪晓岚当年的书房阅微草堂。
纪晓岚去世后,屡次易主,直到2003年才重修成纪念馆,重新对外开放。内陈列有《景城纪氏家谱》、《评文心雕龙》、《传世文集》、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及纪晓岚六世孙女纪清漪捐出的明清瓷器。
现如今,这些故居早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,并被重新修葺,尽量恢复成原先名人们居住的模样。无论历史的车轮如何滚动,这些老北京四合院承载的那些过去的岁月与时光,都将被沉淀为不可磨灭的历史,一直静静地坐落在胡同深巷中,等待世人的探索与发现。